查看完整版本: [展覽][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九節拂風─林鉅個展 ][至20191006]
頁: [1]

hihihi0110 發表於 2019-9-27 12:15 PM

[展覽][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九節拂風─林鉅個展 ][至20191006]

九節拂風─林鉅個展展期|2019/08/24- 2019/10/06
開幕|2019/08/24 (六) 4:30 p.m.
地點|耿畫廊 (台北市11492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林鉅2018年開始的系列「九節拂風」源自於近年來他練習的九節佛風,為一種佛教調養生息的運氣法。「佛」與「拂」兩字的錯別,顯現了林鉅的創作一直以來與世界各宗教、神話與哲學脈絡看似絲絲扣連,卻又離經叛道地自闢出的一條路。或許正是林鉅曾說的那份對於這個世界的陌生感,推進著他在生命與創作上緊追眼前疑問。「拂風」系列中仍然可見林鉅早期創作中的「視肉」,他於1995年以《山海經》中的生物「視肉」為原型撰寫視肉傳說,在其脈絡中成為獨特的語彙。視肉又名為太歲,它象徵生生不息的生命;在林鉅的傳說中,人類因對於生的貪戀和總總貪欲食下視肉而變成妖怪危害人間。

就如九節佛風被轉變成了林鉅的拂風,那些在生活中隨緣而遇的元素與經驗也時常被林鉅揀起,在創作與解惑世界的陌生間構成了林鉅自我與其作品裡的世界。2018年因為「藏枒入華:常玉與浪蕩子美學」一展,林鉅因緣際會下受邀談常玉,從開始研究到逐漸深受其畫中的情感世界動容,因而開啟了「九節拂風之常玉演」、「常玉山海經」和「常玉動物園」等系列,每幅畫背上貼著的手稿與剪報呼應著其正面作品的前置或後設的各種思緒;相較正面的繪畫更為果決的狀態,畫背的絮語、素描更符合他近年在創作上趨近直覺與欲對話的創作方式。這對話性或許可以回溯到2014年小鏡覺展中的「回元」系列,看著年輕藝術家陳敬元的作品讓他對持續30年作畫的脈絡有不同觸動,因此返回繪畫的源頭,借用與陳敬元相仿的小尺幅繪畫中細細的看與畫,以素描過程的純粹身體性來反應自身最根本的存在。在「小鏡覺」那次展覽中,除了「回元」系列還呈現了一系列文字手稿,猶如這次展中的畫面與畫背般,呈現身體與思維間的迴旋狀態。

不論在早期大型繪畫中對於陌生世界偏執的、似苦行的闡述,到「回元」系列探討感官生命與繪畫的本質,至今在畫作中與常玉對話交融,林鉅仍以藝術持續追問這些於有限生命中無限的疑惑,只是如此追尋的過程在過去略顯的孤獨與乖戾,於近年遂漸轉成更為積極的對話性空間。藝術創作為思想與精神的實體,它能在不斷推演的時空下與自我、他人反覆對話並且再生,就如在「常玉演」的畫背上林鉅寫道:「理常玉花盆,掉出太歲君 ,瞳中長手, 掌心有眼。」畫面為一株視肉,太歲君這長生不老的肉靈芝象徵著常玉畫中的精神,它進入林鉅,從畫背一躍到正面,長出了眼,再看世界。林鉅以畫布的正反面打破線性時空創造敘事空間,如此反覆錯置的精神與時空在展出的作品間遊蕩,林鉅向觀眾呈現自己。


九節拂風 伍 常玉演 Flowing Reformation No. 5 Act Sanyu, Ink on rice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46 x 80 cm, 2018


時代力量 玖 了然和尚 The Tides of Time No. 9 Monk Liao-Ran, Ink on rice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16.2 x 72.2 cm, 2016


時代力量 拾壹 山水道 The Tides of Time No. 11 Path to Shanshui, Ink on rice paper mounted on canvas, 130 x 80 cm, 2016


常玉山海經 壹 Sanyu’s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No. 1, Acrylic on canvas, 27 x 35 cm, 2019



常玉動物園 壹 A Sanyu’s Zoo No. 1 A, Acrylic on canvas, 46 x 38 cm, 2019

常玉動物園 伍 Sanyu’s Zoo No. 5, Acrylic on canvas, 45 x 45 cm, 2019

關於林鉅

林鉅1959年出生於宜蘭,1980年獲第四屆雄獅美術新人獎。1985年五月,首次個展「林鉅純繪畫實驗閉關九十天」於嘉仁畫廊,引起矚目。1986年與友人共組藝術團體「息壤」,此團體分別於1988年、1991年及1996年在不同地點陸續發表作品。1996年入選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1999年入選「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林鉅的作品多次隨聯展於美國、西班牙、葡萄牙各國展出。個展經歷包括「小鏡覺」,耿畫廊,台北,台灣(2014);「指虛錄」,耿畫廊,台北,台灣(2012);「體內——一個倖存者的烏托邦」,大未來畫廊,台北,台灣(2008);「無忌宮(三)斷境——行為藝術及繪畫作品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02)。聯展經歷包括「台灣當代 ‧ 玩古喻今」,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2012);「執古御令」,皇后美術館,紐約,美國(2008);「中國現代顛覆與詩趣」,里斯本,葡萄牙(2003);「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1999);以及「台灣藝術主體性——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台北,台灣(1996)。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