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展覽][大直-內湖][2019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至20191005-20191006]
頁: [1]

hihihi0110 發表於 2019-10-3 10:25 AM

[展覽][大直-內湖][2019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至20191005-20191006]

2019臺北白晝之夜


  2002年創始於法國巴黎的「白晝之夜 NuitBlanche」,是每年全球性的夜間城市藝術節,包括歐洲與世界各地等30多個城市共同響應。自2016年起,臺北市也響應參與,延續白晝之夜的三大特色—「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及「公民參與」,透過多樣化的藝術裝置及演出安排,讓人們自由穿梭於城市空間之中接觸藝術。去年臺北白晝之夜更以高達40萬的參與人次,創下街頭藝術活動新紀錄,讓臺北化身成一夜限定的大型無牆美術館、城市舞台與街頭劇場!   2019年第四屆臺北白晝之夜,邀請胡朝聖擔任藝術總監,定調以「雙面芭蕾」為策展主題,邀請民眾重新探索具有兩面性、無法用單一特色來概括的「城市」,並藉由強調人在日常裡有著脈絡規則可依循的身體動作,類似芭蕾舞的韻律與操演特質,且持續性的發展構成「地方芭蕾」的學說,透過藝術文化計畫滲透社區、影響在地居民,誘發民眾能主動參與。   今年將以捷運大直站至西湖站之間各種第三空間場域為主要活動範圍,預計呈現至少20場演出與21處夜間藝術裝置。8月起也將陸續舉辦相關講座、工作坊活動,供民眾免費參與,更多詳情請關注「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粉絲專頁。 活動重點推薦:

  日本藝術家磯崎道佳Isozaki Michiyoshi以透明的塑膠膜搭建一座圓頂巨蛋,巨蛋內裝的各種拼貼、裝飾,則將透過工作坊的舉辦,邀請民眾一同參與製作,因此作品將承載許多人的觀點,他們用雙手裝飾自己眼前所見的風景,以全新的角度去觀看日常生活。
許家維《白色大樓—姊妹》
許家維《白色大樓—姊妹》,描述一對出生於白色大樓的姐妹,至今仍然居住在白色大樓內,Davy的專長是當代舞蹈,而姊姊Chantha專長是阿帕撒拉傳統舞蹈。藝術家邀請兩人在金邊的一棟新建大樓中表演。近幾年金邊快速發展,各式高樓平地而起,但老舊的白色大樓卻面臨即將被拆除的命運,這個拍攝場景反映了都市變遷的面貌。影片中,姊妹二人在建築工地中,透過兩種不同類型的舞蹈,進行一場肢體的對話。圖/2019臺北白晝之夜提供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膠的傳奇現場》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膠的傳奇現場》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是臺灣第一個結合自然與藝術人文為理念的創作團隊,以劇場、跨領域展演、舞蹈影像等多元形式呈現。此次將帶領基河國宅社區排舞教室的媽媽們進行工作坊,並於白晝之夜當天一同演出《膠的傳奇現場》。
安娜琪舞蹈劇場 《日常語言》
安娜琪舞蹈劇場 《日常語言》
安娜琪舞蹈劇場於2015年開始著手計畫發展「日常語言」對於肢體的身體變化,走向群眾舞蹈的方向,將人人都可以跳舞的理念落實,並於2016年開始走入校園,展開與學校合作的聯演計畫。此次的白晝之夜將邀請安娜琪劇團帶領學生與素人超過百人進行一場全民舞動的開幕演出。圖/2019臺北白晝之夜提供 策展主題:雙面芭蕾高德亮《草原座標》
2019臺北白晝之夜,再度邀請胡朝聖擔任藝術總監,他表示這是更不同於前三年在臺北市內老城區的探索、翻轉與再認識,今年選定在發展不超過三十年的大內(大直和內湖)特區,相對其他老區而言,新興開發區在文化發展上的軟硬資源相對匱乏,但其起步就有如一個機會無限的培養皿,我們可以賦予它更多的想像與實驗,尤其如何在這個以商業和科技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重點的副都心,要進行一場可以回應場域精神且為期長達10個月的城市藝術計畫,的確有其巨大的難度與挑戰;但也正因為如此,在文化資源上的先天劣勢也才有機會作為藝術家們豐富的想像延伸與對都市未來文化發展的創新實踐。
李文政 Lee Wen-Cheng《台灣夢Taiwanese Dream》
透過對大直、內湖場域的歷史、地紋、經濟活動、社區特性的觀察及研究,定調以「雙面芭蕾」為策展主題,邀請民眾重新探索具有兩面性、無法用單一特色來概括的「城市」。並期待透過藝術文化計畫滲透社區、影響在地居民,產生地方感、尊嚴感和認同感,誘發在地居民在未來的文化生產版圖上能主動參與,藉由「地方芭蕾」積累大直與內湖地區的多樣面貌。 地方芭蕾是由地理學家大衛・西蒙(David Seamon)對於人類在生活和工作上有著脈絡規則可依循的身體動作,類似芭蕾舞的韻律與操演特質,稱「身體芭蕾(body-ballet)」。而以其持續性的發展,稱之為「時空慣例(time-space routine)」。當個人的「身體芭蕾」擴大成集體行為,並且「時空慣例」了相當長度的時間,就會出現「地方芭蕾(place-ballet)」。「地方芭蕾」就是「身體芭蕾」和「時空慣例」結合起來產生的。
盂施甫 YU Shih-Fu《候鳥Migratory Bird》(白天)
盂施甫 YU Shih-Fu《候鳥Migratory Bird》(夜晚)
城市觀察家珍‧雅各(Jane Jacobs)曾說:「人行道上的各種人際接觸看似無足輕重、漫無目的、隨性自在,卻是一種從小處改變,就可能促使城市的公共生活開始變豐富的出發點」,她在1961年準備其重要著作《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The Death and Life ofGreat American Cities)時說過該書靈感的來源不是來自都市主義有關的工程指南和文稿,而是從二樓窗戶望出去的街道行人、店員、街頭藝術家、碼頭工人等,那些她稱之為「哈德遜街的芭蕾舞團」(The Ballet of Hudson Street)身上的街道故事;換句話說,關於城市的興衰與否都是從人的日常生活作為起點,也就是所謂的軟體發展,才是一個城市生命延續的重心與魅力無限所在,一個無可取代的靈魂,硬體建設只是物質層面上的功能需求,我們必須關注的精神性和物質性的特質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為了能更全面的對應大內的區域特色,藝術總監胡朝聖預計將活動內容與作品選擇依據下列四個分類作為參考與方法,以映射出區域內的現實處境以及未來場域內涵發展的可能性,其依序如下:(1)流變與無地方、(2)日常考掘、(3)重複操演、(4)環境與身體。這樣的執行方法期待在一個地方感空缺與商業產業導向為主的新興區域,以藝術計畫回到最平凡的日常,在那些閒置土地、河濱公園、商場、公有土地、街道和辦公大樓間一點一滴的考掘發想,對照那些城市老區曾有的過往,凝視被大多數人忽略的環境細節與生活故事,以及當今社會所關注的環境生態問題等,希望透過藝術的進入,誘發「地方芭蕾」效益成為所謂的生活操演以及逐步累積,吸引居民以身體參實踐,走上街頭找回城市傳,建立起大內獨有的美學認同以及地方感。
張雅淳與朋友 Ya-Chun & Friends《夢回蝴蝶之島 Back to the Island of Butterflies》
CMO樂團《扭力輸出 TORQUE OUTPUT》
King Cake 紐奧良爵士樂團 King Cake New Orleans Jazz《遇見King Cake,一起來迪西蘭吧!Meet King Cake! Let's DIXIE together!》
可樂熊樂團 Coca-Koal《可樂熊招牌綜合煎 Omakase》
江婕希 Chiang, Chieh-Hsi《漫漫 精華選粹 Whishhh》
夜來夜High High Crew《大人的運動會之體操隊 Adult Sports Meet :Health exercise team》
帕爾工作室《打攪》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行走在城市間 Walking between cities》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az_hua 發表於 2019-10-15 09:54 AM

我朋友有去參加!!
感覺超感覺超有趣的活動他居然是參加完了才跟我說XDD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