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呵,人類妳對【哲學】一無所知!| 近現代哲學亂談(上)
頁: [1]

gogo212 發表於 2019-11-25 01:59 AM

呵,人類妳對【哲學】一無所知!| 近現代哲學亂談(上)

沒辦法發URL連結
有興趣直接搜YOUTUBE-湯質去找

「哲學」是什麼?人類一無所知!【近現代哲學亂談】(上)
原創:湯質看本質 6月30日

文稿1w字,視頻42min。我強烈不建議你直接看文本,你會錯過我在視頻中插入的原文引用和圖示引導,文本僅供後期查閱用。


一、給我一個機會好好說:哲學到底有什麼
今天我們簡單聊聊近現代哲學。

講之前,先回答兩個問題,1)為什麼要講;2)準備怎麼講。

第一個問題其實是要在根本上回答「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你會很奇怪一件事:很多人一輩子都只知道幾個哲學家的名字而已,依然過得很好,另一些人天天琢磨各種主義,看起來還是像個死宅,也沒看出他有什麼智慧,覺得他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哲學似乎並不能幫助我們獲得現世的好處,至少和我們的「成功」沒有直接關係。既然這樣,我們幹嘛還要學?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回答的特別清楚,整個視頻就沒有基礎了,所有類似「無用之用必有大用」「現在看來沒用,未來你會悟到」一筆帶過的說法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耍流氓。這裡面如果真的有說法,我們就一定能把它說清楚。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完整地、甚至超綱地論述一下我的觀點。即便會顯得有點囉嗦,但十分必要,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哲學還是其他的知識門類,知道它於我們有什麼意義,比它的具體內容更重要。

老朋友們可能知道,到現在為止,「看本質」所有的節目都是圍繞著第一期提出的問題展開的,這個問題是:「世界何以至此,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它」。我之所以認為這個問題極有價值,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一個「理所當然」的世界裡慣性地活著,卻忘了追問「理」從何來。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所有人都活在一個巨大的『後果』中」。你是什麼塑造了你今天的生活,又是什麼決定了你對未來的期許?你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你今天的際遇,那是什麼塑造了你父母的際遇?90年代的下崗潮,80年代的改革開放,6070年代的上山下鄉,進而我們會問,誰塑造了這些歷史事件?同樣的問題你可以問,你父母的期望影響了你的期望,又什麼什麼塑造了你父母的期望?是不是東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消費主義形成的一股扭曲現實的原力?那又是什麼塑造了這些文化、主義,或者意識形態呢?

在追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會聽到一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列寧、馬克思、黑格爾、亞當斯密、康得等等,但也到此為止了。我們活在一個巨大的“後果”中,這個巨大的後果又來自一系列複雜的原因。那些有所謂的「明白人」,他們到底「明白」什麼?他們明白「因果」,他們有一個連貫的整齊的清晰的「因果鏈」他可以用因果來給當下的發生一個解釋,甚至面對同一個「果」,他們也能給出不同層級的「因」。他們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他用了一個結構性的觀念系統來容納這些因果鏈,這個觀念系統就是他的「世界觀」。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世界是團謎語?因為他的簡陋的世界觀無法處理眼前這個複雜的後果。雖然他的眼睛看得見,但他的心智是瞎的,他能怎麼辦?他只能坍塌在更低的維度裡,生活在沒有未知的舒適區。

這是個問題啊同志們,怎麼解決呢?從原因入手,我們要能回答下面兩個問題:1)是什麼塑造了今天的世界;2)又是什麼塑造我今天的用來處理世界的世界觀。

什麼塑造了今天的世界?三個字,不是「大爆炸」,而是「現代性」。什麼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呢?六個字,「歷史唯物主義」。一言以蔽之,我們今天大部分問題,都來自於我們在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處理現代性帶來的問題,說白了,boss太強,裝備太爛,大神寫的攻略又懶得看,所以才一直被虐。怎麼辦?

我們接著追另外兩個問題,1)「現代性」是個啥,它到底有什麼問題?2)「歷史唯物主義」又是個啥?它有什麼問題?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我們才能進入近代哲學的內容,看看這一兩百年間,大神們都寫了哪些攻略。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當我們說現代性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現代性是我們日用而不自知的背景,猶如空氣般重要又沒有存在感。現代性有很多解釋,我這裡只歸納成兩個詞:一個是人本,一個是理性,兩個詞也是所有問題的來源,近現代哲學所有的思辨,對壘,顛覆,重建,都是圍繞著這兩個詞展開的。這時候你肯定會說,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有什麼好思辨、對壘、顛覆的?它們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存在嗎?還真不是,就像你今天說「地球是圓的不是應該的嗎」理所當然一樣。雖然我們今天習以為常了,它們在啟蒙運動之後才成為人類共有的信念,在此之前,這個星球上大部分地區的大部分人,都沒有人本和理性的概念。

比如,西方包括伊斯蘭世界都是「神本+信仰」體系,東方則是「宗族本+德性」體系,它們和「人本+理性」一樣,都是一種「集體心智」,每一種類型的集體心智,都是配套於特定的自然環境、生產力水準、文化形態、以及統治需要等一系列生存要素的。

所以,不同集體心智下的人很難相互理解,你看宗族本位的舊社會包辦婚姻,說怎麼能這樣呢?應該自由戀愛啊!他們也感到荒謬,你們怎麼能自由戀愛呢?祖宗的臉都被你丟光了啊!

所以你應該警惕的是,即便我們今天認為「人本位的理性」天經地義,但你依然可能是別人眼中的那個老頑固。事實上,整個「後現代文化」就是對「人本-理性」體系展開的一連串批判,就像今人批判古人一樣,後現代主義的哲學家也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尤其是,當你親眼見證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級戰爭之後,你很難不懷疑這個世界是不是沒救了。現代性的確存在各種問題。

「現代性」的問題可以概括為: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帶來的倫理危機。現代性的原則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某個宗教或是權威組織,承認個人的價值,並且認為每個人都有理性去認識這個世界,所以這是人類首次面對一個「沒有絕對權威」也「沒有更高級的存在」的狀況。當然,你可以說理性成了權威,人的主體成了更高級的存在,然而這個權威的宗旨卻是不要相信任何權威,即便主體本身也不是什麼更高級的存在,這就很淩亂了,這會推出一個結論:「一切皆被允許,一切皆無意義」。

這感覺就像,以前你每天都有一個任務,並被告知,完成它就能獲得某種特定的「成就」,忙碌著充實著。現代性突然從天而降,告訴你,以前任務都是騙你的,也沒什麼「成就」是真實存在的,上不了天堂也下不了地獄,恭喜你,從現在起,你徹底自由了。

然後你就徹底懵逼了,你眼前是一個被科學祛魅後的世界,是一個均質化的、沒有任何神秘感、也沒有意義的世界,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你被投入一種叫供需的關係中,所有人向所有人下單,萬物被分成有用的和無用的,有用的一切都可以被金錢稱量,計件計價,當然也包括你我,於是人類變成了甲蟲,少年維特開槍把自己崩了。

這個問題到今天都沒有被解決,我們作為現代性的原住民,之所以還沒有集體精神分裂,全得仰賴消費主義的力量,就第一期講的「你要的幸福買的到」那個故事,我們今天所有人都奔著「成功」去了,成功人士開了一輛保時捷,你為什麼不能開一輛呢?於是你一邊死命去奮鬥去追求,你一邊又知道那只是虛榮做祟,所以我們經常午夜夢回,問自己:這一切有什麼意義呢?「人本」告訴你,你可以追求任何你想追求的東西,但「理性」又告訴你,本質上任何東西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不是你的問題,這是全人類的問題,科學能造出保時捷,即便它都能自動駕駛了,也解決不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問題,誰能代表全人類來思考這個問題呢?只有哲學家,所以他們提出了很多理論來描述、解釋、甚至試圖解決這些問題,什麼絕對精神,工具理性,現代性鐵籠,酒神精神,奴隸哲學,人的異化,“被拋”,本真存在,存在先於本質,解構主義,知識權力理論,交往理性等等等,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升級攻略。

上面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世界是現代性的世界。第二個問題:我們用來處理這個世界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有什麼問題呢?歷史是對過往因果鏈的回溯,史觀決定了你回溯的角度,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世界,相反,唯心史觀則認為是思想理念的發展推動了世界。你看這個“唯”字就知道它們自身的片面性了,它當然只是一個「機位」而已。我們需要一個架得更高的機位,和一個廣角鏡頭,用一個統觀的視角看世界。

這個問題其實在第二期結尾時講過——我們之所以覺得世界迷霧重重,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間的「觀念真實世界」,它雖然來自於我們的主觀的共識性想像,然後在客觀世界形成了真實不虛的影響,它製造了公司、國家、宗教、藝術、政治、貨幣、市場、守望先鋒和鋼鐵俠,它是文明發生的現場,也是塑造人類行為的那個「文化基因」,它是連接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通道,也是我們解謎的關鍵。我講今天這個主題的目的,為的是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觀念真實世界」,而哲學就是哲學史,哲學史就是思想史,思想史就是觀念史。

忽視思想史或者哲學史,會造成了一種讓我們很困惑的現象,就是我們總能聽到一些名字,「康得」「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薩特」「福柯」,他們時不時冒出來,好像很厲害,但和我們今天的世界似乎沒什麼關係,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幹了些什麼,覺得只有科學家才是世界進步的推動者,一個牛頓加一個愛因斯坦,貢獻幾乎勝過古今所有思想家(哲學家)了。

好,講到這裡,我希望我已經回答了「為什麼要講」這個問題了。一句話概括就是:因為我們活在「現代性的後果」裡,所以我們要去追究「原因」,又因為我們的「唯物史觀」的片面性,所以我們需要「思想史」來補充。那從哪裡開始補充呢?從現代性開始,因為我們的生活來自「現代性」,我們的遇到的麻煩也來自「現代性」,而整個近現代哲學就是一幫聰明人面對「現代性」這麼一個龐然大物時的思考「我誰是我從哪來要到哪去」的過程。你今天的困惑,前人早就面對過,他們還留了些梯子,我負責挑一些我認為比較重要的梯子,然後給你搬過來,你可以批判地審視一下它結不結實,靠不靠譜,自己選擇要不要爬上去。以「現代性挑戰」和「哲學家應戰」為主線連串聯全部內容,則這是我對「怎麼講」這個問題的回答。二、最後的高山黑格爾近代哲學的起點是從笛卡爾開始,第二期的時候我們從他一直講到了康得,我們今天從康得之後的黑格爾聊起。但且慢,我們要琢磨一下,憑什麼近代哲學從笛卡爾開會?因為笛卡爾通過他的「二元論」完成了對「人本-理性」普遍性的論證,通過我思故我在,人類第一次在理性上確立了人的主體性,主體產生之後客體也就產生了,並且我們可以用理性的知識去認識它們,這似乎是非常顯而易見的事。(坐標系)

這些普通人認為顯而易見的事,聰明人卻吵得不可開交。英法兩國開始了學術互掐,最後休謨近乎完美地論證了理性靠不住(不可知),把理性推到了絕境,導致整個啟蒙思想的正當性都岌岌可危,最後還是得德國人來收拾局面,康得用了一套說法證明理性在某種程度上是靠得住的(有限理性),把理性從懸崖邊上扯了回來,捍衛了啟蒙運動的成果。

康得雖然解決了哲學的問題,但他沒有並沒有認識到這個學術問題背後的社會問題,也就是前面講的現代性問題:主客對立產生的世界觀分裂,理性帶來的意義喪失,更要命的是「有限理性」會匯出一種叫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到頭來理性本身也站不住腳,人真是太慘了。

後來的叔本華敏銳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得出結論說: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像。最終導向了一種悲觀主義,(人生是極痛苦、充滿著矛盾對立的生物永遠在變化和更新的夢),後來對尼采產生極大的影響。叔本華限於篇幅先略過,尼采要再晚點才能出場,因為在康得之後和尼采之前,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哲學家,他一手創造了近代哲學的最高峰,打造了一套看上去近乎完美的理論。

黑格爾的用他的辯證法創造性地解決了主客體分裂和有限理性兩個問題,對他而言,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一元的整體。

所有的二元對立都只是形成一元整體的一個過程而已。康得說物自體不可知,黑格爾說怎麼不可知?可知!不僅可知,而且任何知識,都必然是事物本身的知識,你認為它不可知,是因為你將物自體客體化物件化了,但誰規定它是客體了?我說它就是主體本身。之所以出現二元對立甚至二律背反,不是因為它們本身的對立,而是因為愚蠢的人類只能通過製造對立的概念才能把握他者,只有這樣你才能認識自身。善將惡物件化認識自身,美將醜物件化認識自身,你將我物件化認識你自己,我們將他們物件化認識我們,中國將美國物件化認識中國,但它們本來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它們都是一種叫「絕對精神」的東西在展開自我的過程中被表現出來的東西。

在黑格爾那裡,絕對精神是一種終極的至高理性,愚蠢人類眼中的主客二元對立在那裡是不存在的。

黑格爾的底層邏輯是:理性是無限的,我們只是尚未達到而已,萬物是同一的,只是我們尚未達到而已,雖然我們尚未到達,但我們終將到達。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理解為,黑格爾創造了一個「理性之神」,給理性賦予了「意義感」和「價值感」,理性在黑格爾這裡成為了「更高級的存在」。這是一個聽起來非常符合直覺而且價值觀很正的說法,主客對立消失了,理性成了新的神,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學說一度成為了人們心中最完美的哲學。

另外,黑格爾的學說還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他把歷史和哲學放在一起來處理,形成了一種宏大敘事的效果,並且這種敘事是規律性的,發展性的,不可逆轉的。這種套路直接啟發了馬克思,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思路,打造了自己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不過在他的理論裡,歷史的終極目標不是絕對精神,而是共產主義,並且他認為哲學是要用來改造世界的,從思辨轉向了實踐,把形而上學變成了實踐哲學,結果真的被拿去改變了世界,他的理論直到今天依然統治著你我的世界觀。

看本質第一期最後的概括用的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辯證框架,用完確實有一種通透的酸爽,感覺一切盡在掌握了,但馬上你就會看見一條彈幕飛出來,那我們豈不是沒有自由意志了?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破綻就在這裡,他們的學說是一種「決定論」,你憑什麼說這就是客觀規律而不是你事後的強行總結呢?你馬克思要是沒提出這個學說,社會主義是不是就不存在了?那你歷史不就往另一個方向發展了嗎?你客觀個毛啊。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這種決定論的宏大敘事將「個人」抽象成了要素,變得毫無價值感可言。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在第一期結尾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那裡,投幣和點贊肯定會腰斬,我怎麼會幹這種蠢事?必須給我結尾在薩特和尼采那裡。

三、看山不是山的尼采

有人說,尼采是哲學家中第一個真正的人。前面講到黑格爾是近代哲學的最高峰,而尼采就是那個看山不是山的人,尼采的出現,意味著近代哲學終結,現代哲學登場,後現代開始萌芽。(羅森茨維格-哲學家中第一個真正的人)

尼采前和尼采後,是兩個時代。之所以說是兩個時代,因為尼采之前,啟蒙「人本理性」依然是時代的絕對主流,我們對理性的探討依然圍繞著如何讓理性更有效這個話題展開,結果尼采一語驚醒夢中人,說:不是理性靠不靠得住的問題,理性本身就是問題。

尼采認為,從蘇格拉底一直到黑格爾,它們所構建的那種「形而上學」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把一切價值都給弄顛倒了。如果我們繞到它後面去審查它,你會它有一種假設,它假設世界存在一種目的和一種高維度的統一性(從柏拉圖到奧古斯丁到笛卡爾到黑格爾都是如此),它是不言自明的,不管他是理念世界、還是上帝、還是絕對精神,無論它是什麼,它都使得「價值」和「事實」之間開始有了聯繫。這個概括非常重要,說的直白一點,它是一套不由分說的評價體系,它來自於我們的共識,我們可以拿著這個共識來評價一切,肉體是低賤的,精神是高貴的,欲望是低賤的,理想是高貴的,混亂是低賤的,秩序是高貴的,誰特麼規定的?

到最後,我們居然認為真實的世界是虛無的,虛無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但這個所謂真實世界是由一堆不存在的抽象概念組成的,尼采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價值顛倒。

說的再直白一點,你在生活中指著一個物件,推崇或是鄙夷它,你憑什麼?你憑什麼認為這個事實對應某種價值?誰給你的價值尺規?學校給你的,父母給你的,新聞聯播給你的,還是b站上哪個up主給你的?那又是誰給它們的呢?

尼采說,一切都來自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沖創意志(權力意志),這種意志是一切文明的源頭,只不過在文明展開的過程中,它讓位給了理性,用尼采的話說就是阿波羅戰勝了狄奧尼索斯,太陽神戰勝了酒神,理想戰勝情感,秩序戰勝了混沌,這種秩序最終轉化成了一種「奴隸道德」,馴化了所有人,所有的人,包括在座各位,大多數人的生活是被給予被規定的,起床擠地鐵上班,與同事鬥智鬥勇,下班刷劇滾去睡覺,我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它只是一個有待克服的過程,有一個目標在等著我們,不管它是白富美或是保時捷,我們都認為整個過程和選擇都是理性的,因為所有人都是這麼幹的。可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尼采,時不時會心生疑竇,間歇性懷疑人生。

於是尼采要重估一切價值,重回酒神精神,實行一種「主人道德」,要拋棄所有被給予被規定的東西。對人來說,只有「創造」才是唯一有意義的事情。重新拿起「權利意志」來掌控自己的命運的人,就是超人。超人和人的差別,就是人和猿猴的區別。所以尼采有一種睥睨眾生的「精神貴族」氣質:“人民只是自然的一趟迂回繞道,目的是尋找六七位元偉大的人物”,每當我看到景區人山人海,商場人滿為患,多多少少會贊同這句話,贊同完之後又繼續開心地逛商場了。尼采是很多藝術家和精英主義者的偶像,因為他們能在尼采身上找到一種悲劇性的認同感和優越感。

尼采就先講到這裡,尼采之後線索就變的有點複雜了,你大概可以這樣粗暴的歸類,黑格爾是個節點,這個節點展開了兩條線路,第一條就是馬克思為代表的實踐派,另外一條是尼采的摧毀派,此外還有兩條線路,他們也是圍繞著「理性的有效性」展開學術研究的,但思路卻完全相反,一個就是我們上期講到邏輯實證主義,主要在英美地區,他們通過將語言分解成可計算的最小單位來處理理性問題,用的是一種還原論科學方法。

另一個大陸地區的「現象學」,他們則是整體論,他們則反對將物件分解還原來處理物件。因為就算你得到我所有體征,也無法得到一個我,但你看到的我和他看到的我,都是我,對「現象」的共識可以幫助我們把握本質,他們就是要研究我們這些「直觀經驗」中那些「先天存在」的東西。現象學在20世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影響了我接下來要講的海德格爾和薩特,接下來,我們一起進入「存在」的領域。


三、存在的詩意

海德格爾不承認自己的是存在主義者,但他卻是第一個把「存在」當成一個哲學問題來對待的人。但在我的這一期的提綱裡面,海德格爾占的篇幅應該是最大的,也花掉了我最多的查閱資料的時間,即便如此,我也不確定我接下來說的貼不貼切,你們就勉為其難地聽一下吧。

海德格爾出奇的不好懂,沒見過這麼不好懂的,我不是說原文不好懂,我精力也沒能力看他的原文,我是說,連對他的解讀都不好懂,我是頂著誤解的衝動來理解的。

我先說結論:海德格爾之難,難在它用極其晦澀的方式表達了一個極其質樸的思想。那他為什麼要這麼搞我們呢?原因之一是他想讓我們脫離以往哲學的那套概念體系。為什麼要脫離?因為他想建立一個全新的形而上學體系。為什麼要建立全新的形而上學體系呢?因為之前那個被尼采給搞沒了。尼采同意叔本華的前提,世界是意志的表現,但尼采不同意叔本華的消極結論,導向了他自己的積極的虛無主義。海德格爾也同意尼采的前提,兩千多年的形而上學都是誤入歧途,但海德格爾不同尼采的虛無主義但結論,海德格爾則要重建全新的形而上學話語體系。

我們知道,以前那個那套形而上學經過了本體論認識論之後,到了尼采手裡變成了「視角主義」,就是沒有事實,只是視角,海德格爾把它從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裡撈了回來,怎麼撈的呢?大致邏輯是這樣的:以往那些認識論,它的基本手段就是將世界抽象成一個物件,然後用人的理性去分析和丈量,問題是,人這個主體漏洞百出,理性也沒有天然的合法性,形而上學也就喪失了基礎。但海德格爾認為,說形而上學沒有基礎,是因為兩千年來的哲學家都搞錯了,形而上學是有基礎的,但從來沒被重視過,這個基礎就是「存在」。

存在在哪呢?就是這個背景,我們必須要先處理存在和存在者的關係,才能處理存在者和其他存在者的關係,(在我們能用範疇來闡釋多種存在者的存在和各式各樣的存在領域前,必須提出和回答更為源始的問題,即我們從哪裡、根據何種存在單一的本質理解存在者的範疇存在的多樣性…….《存在與時間》的主要任務,就是確立這樣一個基礎存在論)哲學自身的困境也好,現代性社會的病症也好,都是因為我們對「存在的遺忘」導致的。

因為首先,你無法否定「存在」的存在,因為它是一種根本的普遍性,但你又討論不了「存在」,因為我們不能在存在之上去給它下定義,但這不意味著它不存在或者無意義,人是唯一能感知到存在的生物,也是唯一有資格討論存在的存在,那該怎麼辦呢?我們需要用一套新的話語體系來處理我們與存在的關係,所以我才把書寫成這樣,你看不懂也正常,我是在為未來的哲學做準備,未來的哲學不能用以前的那些概念來處理,必須進行異乎尋常的思,異乎尋常的問。(我們正站在方法論的十字路口,他將決定哲學的生死:我們正站在一道深淵的邊緣上:要麼落入虛無,即絕對的事務性,要麼設法躍入另一個世界,或者更確切說,首次根本進入世界)

於是海德格爾果然用了很多異乎尋常概念進行了異乎尋常的表達,我這裡試著用尋常的語言講一下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理解他的關鍵在於理解being這個詞,中文裡的存在是靜態的,being在英文和德文裡面都是一種動態屬性。你可以把being理解為在becoming中being。存在在這裡有「成為」、「是」的意思。因為存在自身無法顯現自身,它必須通過存在者來顯現,但存在者又會遮蔽存在本身,存在者必須在與更大世界的互動的過程中成為成為他自己。人的本質就在於「它所包含的存在向來就是它有待去『是』的那個存在」

然後他區分了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簡單理解,本真存在是與更大的存在相連的存在,非本真存在則是和更大存在失聯的存在,怎麼獲得本真存在呢,存在者必須從虛假的無限滑向真實的有限,他就是面對死亡,向死而生。

所以,我到底在說什麼呢?

就像你看到這個小人,如果沒有小人,我們不會意識到背景的存在,背景無意義,小人也不是靜態的,小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成為某種演示,它的目的是在我整個動畫中完成一個觀念的表達,完成對觀眾對某種啟發,然後消失,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偏不倚,不驕不躁,靜靜地與存在合一,是所謂的本真存在。

但如果我們這些觀看者消失了,它突然就喪失了目的,對它自己而言,它是被突然「拋入」這個世界的,它能做什麼呢?只能摸索身邊的一切來確認自身,於是把身邊一切東西都處理成了物件,用自身作為尺度丈量萬物,去分辨它,他把這個東西稱作理性,它覺得自己是無限的,終於,他失去了自我,也塑造了文明。文明是什麼呢?文明是只有它自己理解,但毫在我們看來毫無意義的東西。最重要的問題是,在這個類比裡,「我們」是誰?我們是「自然」,是「天地人神」,是使得存在者得以顯現的存在,也是使存在者得以感受存在的存在,我們是小人的「大我意識」。

在這個類比裡,大家千萬不要糾結於「我們」要「小人」幹什麼,你那是人類的思維模式,你在這個類比裡不是人,「天地人神」沒有人這麼狹隘的目的。這個類比裡,目的不重要,我們和小人聯結才重要。小人遺忘了我們,就像我們這些存在者遺忘了存在,我們只能在我們所處的維度認識世界,失去了與大的存在的連接。

如何講到這裡你有些似懂非懂,若有所思,那就對了,請保持這種感覺,我們再來看下一個類比。

我們在第二期的時候講過,一個盤子的哲學,盤子的哲學是關於容器的哲學,也是關於空間的哲學。海德格爾有一個關於「酒壺」的哲學,來說明什麼是存在與存在物的關聯,我借過來用一下,當我們問,這個酒壺的本質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在問什麼?一開始我們會直觀地說:茶壺價值在於它的內壁和壺底,用來兜住茶水。第二層我們用哲學來抽象,說:茶壺是為了製造一種“空”,來承載“有”。第三層,我們掌握了理性的科學逼問,它告訴你,空什麼空,空裡面也有各種元素,我們只是把一個元素換成了另外一些元素,這是很終極的答案,似乎我們已經把一切搞清楚了。海德格爾說:茶壺的壺性在於「傾倒」,以及因為傾倒而產生的饋贈,饋贈什麼呢?酒水,它來自冰川河流、岩石泥土、雨露陽光小麥,它既能為終有一死之人解渴,也能被當做祭品獻祭於神靈。壺的容納、空無、壺的各種元素在傾倒和饋贈中和天地人神相遇,得到了統一,這就是壺的壺性。

在贈品之水中有泉。在泉中有岩石,在岩石中有大地的渾然蟄伏。這大地又承受著天空的雨露。在泉水中,天空與大地聯姻。在酒中也有這種聯姻。酒由葡萄的果實釀成。果實由大地的滋養與天空的陽光所玉成。在水之贈品中,在酒之贈品中,總是棲留著天空與大地。而傾注之贈品乃是壺之壺性。故在壺之本質中,總是棲留著天空與大地。

請大家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兩個類比的差異上,在人看來,壺的壺性傾倒和贈予,動畫小人的小人性在於展現和啟發,這都很好理解。難以理解的是,我們無法想像自己是那個小人或是那個酒壺,這就是主體理性的問題,我們即是被理性處理的物件,又是動用理性的那個主體,這麼玩一定會死機的。(這就是所謂的「主體關涉悖論」)。

所以在第一個例子裡,我們站在小人的視角無法理解「大的我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這種感覺和我們處於存在者的視角無法理解存在是一樣的。因為存在的問題無法用我們習慣的語言邏輯來處理,一言以蔽之,我們可以很詩意地處理那只酒壺,但無法詩意地處理我們自己。

在作為飲料的傾注之贈品中,終有一死的人以自己的方式逗留著。在作為祭酒的傾注之贈品中,諸神以自己的方式逗留著,它們複又接收作為捐贈之贈品的饋贈之贈品。在傾注之贈品中,各各不同地逗留著終有一死的人和諸神。在傾注之贈品中逗留著大地和天空。在傾注之贈品中,同時逗留著大地與天空、諸神與終有一死者。這四方(Vier)是共屬一體的,本就是統一的。它們先於一切在場者而出現,已經被捲入一個惟一的四重整體(Geviert)中了。

所以,海德格爾為什麼難以理解?他為什麼要用極晦澀來表達極質樸?你看他的原文你會覺得這個人難道瘋了嗎?不會說人話嗎?不,是我們不會說人話,我們的理性語境下,晦澀反而是簡單的,質樸恰恰是最難的,這種被;顛倒的世界,就是他所謂的「諸神遠離的黑夜」。

所以海德格爾的作品有時被稱作詩性的哲學,詩的哲學,哲學的詩。當然,也有人諷刺海德格爾,說:詩寫不好的詩人去寫哲學,才能把哲學寫成那個樣子。

四、“他們怎麼才知道?”

好,讓我們用理性的語言來梳理一下。

前面講到海德格爾對尼采的繼承,尼采的酒神精神是一種「本體在上升中自我忘卻」的精神,海德格爾的的本真存在是所謂「存在在超越性敞開過程中落實此在的本真全能」,它們最終到達的是同一個地方,底層邏輯都是「超越理性的概念與邏輯,去聯結那個更大的存在」。

你可以結合上期維特根斯坦回到日常來理解一下,他和海德格爾似乎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都強調語言的局限性,反對理性造成的二元對立,強調一種具有藝術美感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差異也很有意思,維特根斯坦認為哲學就是語言的暴政,最好閉嘴不要說,海德格爾則認為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新的哲學,來進行異乎尋常的思,異乎尋常的問,我猜海德格爾的這種作品在維特根斯坦看來肯定是抽象病晚期和極端的語言暴政的表現。

他們雖然是同齡人,但卻沒什麼交集,僅有的交集是維特根斯坦曾經對海德格爾的作品做個一個小小的評論,大意是,你說的我懂,不能說的咱就不說,你怎麼還非得說呢?

很多人聽到這裡又會和上期一樣發彈幕說,啊老子說過莊子說過佛陀也說過,我們幾千年前就明白的道理他們怎麼才明白哈哈哈,然後評論裡就批評說:逝者如斯夫和時間簡史能一樣嗎?非常歡樂。我來勸個架啊,這種「他們怎麼才明白」的說法不是沒道理的,這裡面有很值得探討的關於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話題。

和海德格爾同時代的學者斯賓格勒曾經將世界文化分成八種類型,他是這麼說的:古典西方,也就是阿波羅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認為只有直接呈現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東西才是現實的,否認背景是圖畫的要素;現代西方,也就是浮士德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超越一切感官藩籬沖向無限的渴求。

所以你看,西方人的精神底色就是這樣,先是通過理性將「無限」的世界把握成了「有限」,然後在近代開始膨脹,又企圖通過把握「有限」的方式來把握「無限」。

尼采的意思是,阿波羅之後不應該是浮士德,應該是酒神狄奧尼索斯。

海德格爾則希望人們把那個一直被忽視的背景和存在給找回來。
最後斯賓格勒將中國文化歸類為「道」,它強調一種親善自然的天人合一。所以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那些西方人認為是翻轉認知的大洞見,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卻是天經地義的,至少在中國古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很巧的是,海德格爾晚年十分專注於對詩歌藝術和對《道德經》的研究,聽說還把裡面的話做成對聯掛在牆上。「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好,海德格爾講完之後我們稍微休息一下。

五、學徒
本來我是想在一期裡面把所有內容都講完,從黑格爾一直講到哈貝馬斯,後來發現準備的時間加上成文的篇幅都遠超出了一期的規模,所以只能分兩期講了,下期,我們正式進入奇詭的後現代世界,最後再將整個近現代哲學串聯起來做一個簡化的理解。最後要格外說明的一點是,大家千萬不要把我講的內容當成某種權威或是標準答案啊,準備這兩期內容的時候我其實是很慌張。原因很簡單,首先我不是哲學專業的,雖然很多人說我像科班出身,問我是不是在讀博士……令人遺憾的是,我只是個哲學小學徒而已,我也必須承認,多數哲學原著我都沒讀過,列出的參考書也是挑重點看而已,充其量是一個解讀解讀的人,到我這裡都是十八手知識了。

更關鍵的是,我並不是用做學問的那種嚴謹態度來處理這些哲學問題的,更多的是一種好奇心,並夾帶著實用目的,所以表達出來的東西都是六經注我式的個人偏見。更何況,我這種過度追求簡化、結構化、宏大敘事化的文本風格本身就非常可疑,是後現代大師們批判的典型物件……我自認為我在做的事情是:把那些不好爬卻很結實的梯子改造得適合今天人們喜歡爬的樣子。但又經常會自我懷疑說,你這個改造經得起推敲嗎?你也不怕把人摔死?所以,還是前面那句話,爬梯子前,先審視一下。


如果,萬一,僥倖,爬上去了……竟然還看到了某些之前沒見過的風景,記得支持一下,留言也好,轉發也好,讚賞也好,這能讓狹隘的我體驗到酒壺傾倒的壺性和「小人兒」般的存在感。



...<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wwchan 發表於 2019-11-30 09:39 AM

知不知道哲學,並不表示哲學不重要。人生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裡面都充滿哲學。

hoshi_u3 發表於 2019-11-30 09:48 AM

比喻facebook的哲學論壇, 表面上試討論近代哲學, 其質實質上是討論社會議題…… 毫無營養價值

SBoot2 發表於 2019-12-1 11:35 AM

甚麼是哲學, 以前的哲學家是半個科學家, 現在的哲學家是一個空談家
科學進化, 各科知識細化, 哲學討論的涉及的宇宙結構及起源, 生命的由來和演化, 現在研究哲學的人懂多少?

wwchan 發表於 2019-12-2 08:59 AM

哲學是非常人才搞得懂的學問,理所當然不為大多數人接受。當哲學僅是少數人的知識時,這是當然,無需氣餒。<br><br><br><br><br><div></div>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