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的空降之龍” : 中國 ZBD-03新型傘兵空降戰車
頁: [1] 2 3 4 5 6 7

hortevin 發表於 2010-2-9 05:28 AM

“中國的空降之龍” : 中國 ZBD-03新型傘兵空降戰車

本帖最後由 hortevin 於 2010-2-9 05:34 AM 編輯




中國新型傘兵空降戰車


     中國軍方早于1975年就提出研製“超輕型坦克”的設想,並在1976年組成設計團隊,1977年研製成首輛代號為WZ一141的原型車,基本設計有兩個型號,分別安裝反坦克導彈與無座力炮,其概念與德國的鼬鼠空降戰車相似,並於1980年將兩輛WZ一141交予空降兵試用,進行AN一12運輸機搭載陸上試驗。




中國空降兵

  WZ一141若按照原計劃研發順利進行,可在1985年列裝,但因80年代國際戰略環境改變,中國的外患問題不再顯得突出,在鄧小平以縮減軍費換取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戰略之下,中央停止了WZ一141的研發工作,空降兵裝備國產空降戰車的計劃被推遲了20年。90年代中後期,臺海局勢轉趨嚴竣,促使中國空降兵現代化裝備提上議事日程,1996年中國向俄國購買BMD-3傘兵戰車,不久也開展了國產傘兵戰車研發。


參加“和平使命-2007”軍演的中國空降兵和新型ZBD03傘兵戰車


  空降戰車一般簡稱之為“傘戰”,取其傘兵戰車之意。


簡介




  新型“傘戰”由動力室、駕駛室、戰斗室,兵員室四個部分組成,駕駛室在車首左側,動力室于車首右側,戰斗室則位於車體中央,採用炮塔式結構,裝有1門小口徑機炮及反坦克導彈發射器1具,乘員3人,載員4人。 乘員分佈與BMD係完全不同,車首駕駛室1人(駕駛員),車長位於駕駛員後方,炮塔由1名炮手操作,這是中國履帶裝甲車的一貫佈局,兵員室則設在尾部,可以容納約4名步兵。



  “傘戰”的後門採用一扇門板的簡單設計,比較輕巧。就車體的佈局來說,新“傘戰”不但沒有俄係的標新立異,反而承傳著許多如六三式、八九式等早期中國裝甲車的味道。


“傘戰”的後門


武器系統


  新“傘戰”的武器系統集中于新型的單人機炮塔,主炮是一門30毫米機炮,該炮採用鏈式供彈,備有125發穿甲彈、225發榴彈,對地有效射程4000tA尺,對空有效射程2500公尺,總體設計與俄國的2A72相同,中國在取得生產權後進行了適應性改良。



  “傘戰”裝備的反坦克導彈系統置於炮塔右上方,令人驚訝的是,新“傘戰”採用的反坦克導彈竟然是20多年前WZ一141配備的“紅箭73”。中國陸軍反坦克導彈經過多年的發展,早已有更先進的“紅箭8”、“紅箭9”裝備部隊。“紅箭73”與“紅箭8”相比,雖然彈體重量差不多,但“紅箭8”連彈筒重達25公斤,連發射筒幾乎等於“紅箭73”長度的1.5倍。空降戰車的空間寸金寸土,若使用“紅箭8”則持續作戰能力明顯比“紅箭73”要低,在空降戰鬥中,部隊一旦著陸則難以再獲得補給,採用“紅箭73”,可以說是在彈藥數量與性能之間的取捨。
  “紅箭73”c型的垂直破甲厚度達850毫米,射程3000公尺,對抗第二代坦克,其射程與破甲能力已綽綽有餘。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紅箭73”在攻擊工事、火力點等方面表現非常出色。針對城市發展比例較高地區作戰環境,“紅箭73”在巷戰中也可支援步兵作戰。
  新型“傘戰”另有同軸機槍設于主炮左側,可能是空降兵常用的八零式7.62毫米通用機槍,該型機槍倣自蘇聯的PK(車載~PKT)式機槍性能亦大致相若。


防護裝甲


       為適應空降作戰需要,“傘戰”在防禦方面必然要作出犧牲,“傘戰”的車體由鋁合金裝甲組成,車重9噸左右。筆者並不認為新“傘戰”會採用如德軍鼬鼠式一樣薄如蟬翼的鋼裝甲車體,把武器設計得像藝術品一樣精細,因為這顯然不是中國的風格。
  除了車體採用鋁質裝甲作基本防禦以外,新“傘戰”車身兩側似乎還加裝了一層附加裝甲,按其厚度推測,塑膠、陶瓷裝甲或反應裝甲的可能性都很低,筆者認為是一層鋼質附加裝甲,與鋁質車身形成雙硬度複合裝甲,增加對抗動能彈丸打擊的能力。就“傘戰”整體的裝甲性能而言,筆者認為車首能抵禦12.7毫米機槍彈、兩側可防禦7.62毫米鋼彈應是一個合理的水準,炮塔的防禦能力可能會比車體更好一些。


新“傘戰”車身兩側加裝了一層附加裝甲

  “傘戰”的炮塔兩側還有兩組共6門八四式76毫米電動彈藥發射器,一般用作施放煙幕彈,也可以發射榴霰彈,類似二戰時“虎”式坦克上的“s雷”,這套電動煙幕裝置主要是用於干擾反坦克導彈,一般還會搭配一套紅外警報裝置。





  暫時還沒有新“傘戰”動力裝置的數據資料,不過一般估計,新“傘戰”的戰術機動能力與BMD一3理應相差不遠,新“傘戰”的發動機功率大約是350匹馬力左右,最高時速70sA裏以上,若以其車重9噸計算,則單位功率是39馬力,噸,履帶接地長約3公尺,單位壓力約50千帕,機動性可說是非常優異,發動機應是氣冷式,中國近年自行設計的裝甲車,不論是輪式或是履帶式,多采用德係的氣冷式發動機。
  兩棲能力方面,新“傘戰”可以以浮渡方式橫越河流,筆者相信它是採用履帶劃水,而不是BMD係的噴水裝置,採用前置發動機佈局的新“傘戰”,如要裝置噴水發動機,則必須加裝一套傳動系統連接尾部的噴水裝置,為了兩棲能力的加強而犧牲寶貴的重量與空間,顯然是得不償失。
  筆者推測,懸掛系統採用液壓懸掛,可以隨時將車身高度降低400毫米左右,故此負重輪間距較大,在空投作業時可以把負重輪收起。就照片上可知,新“傘戰”有負重輪5對、托帶輪3對,整個行走裝置都是全新設計的,這方面沒有太多同代車的痕跡。

  另外履帶的材料也是各國空降戰車的研究課題,戰鬥車輛履帶可以重達數噸,故“傘戰”的履帶必定使用了一些減重技術,二十多年前WZ一141的研發方案中即有塑膠履帶的計劃,但當時還沒有到達實用階段,原型車還是用金屬履帶,新“傘戰”似乎也同樣沒有使用全塑膠履帶。


著陸系統

  中國空軍最近因增購伊爾-76型重運輸機而廣受外界關注,伊爾一76能夠一次空降一營傘兵或三輛BMD的優異性能,無疑是“傘戰”的最佳載臺,不過中國空軍所擁有的伊爾一76並不多,它們還要擔負空軍航空兵地勤裝置的空運任務,加上其巨大的軀體,並不適合高危的第一波戰鬥,空降戰役的主力,顯然還是運八、運七甚至運五,為了保持戰術彈性,新“傘戰”應是以運八實施空投為設計標準。



  在空投傘兵戰車方面,俄國人累積了大量經驗,並研製了好幾種空投裝置,常用的有PRSM和BPS兩種,兩者最大差別在於其緩衝裝置。PRSM系統是在車輛即將著陸時利用觸發桿起動火箭制動裝置,形成反推力,減低著陸速度,保障車輛及隨車空降乘員的安全。BPs則是在戰車著陸前,在車底部打開一個氣囊,在氣囊觸地、排氣的過程中,抵消著陸的衝擊力。




國產重裝空投系統



  解放軍有操作BMD一3的經驗後,開始了研發國產重裝空投系統的工作,並於2003年由宏光公司研發成功,其工作原理與俄式BPS氣囊系統類似,使“傘戰”具有全員空投能力,此系統由多個降傘組成,與PRSM火箭系統的單主傘方式有明顯差異,雖然如此,但細看新“傘戰”車上的各種介面,不難發現車首尾有為裝置觸發桿而預留的圓形介面,觸發桿是使用火箭緩衝所必要的,故新“傘戰”似乎並未排除使用火箭系統的可能性。





空降戰術



  無可否認,新“傘戰”有某些地方都參考了BMD系列,BMD系列的設計非常怪異,步兵幾乎是環繞著炮塔而坐,優點是車輛的重心不會因為載員的增減而改變,但兵員室的使用彈性極低,BMD主要是考慮乘車作戰為主,步兵出入不大方便。



  國產“傘戰”完全放棄這種佈局,而採用傳統的後置兵員室設計,兵員可以快速上下,溝通比較方便,兵員室也可用於運輸物資或搶救傷員。由於發動機置於車首,有利保護載員,這方面的考慮似乎更接近西方,新“傘戰”還是以兵員下車作戰為主要考慮,但新“傘戰”並非不排除兵員在車內發揚火力,空降作戰中可能車輛一著陸即被敵軍包圍,故新“傘戰”留置了六個射擊孔,連駕駛員後方的車長席也有射擊孔,因為中國陸軍的步兵戰車車長都兼任班長,很多情況下班長都是在車上指揮步兵下車作戰,多設一個射擊孔也有道理。但以車長席的空間來看,對外射擊只得使用九五式步槍。



  在新型傘兵戰車問世之後,中國是否應該如美國一樣發展一種類似M一8的空降輕型坦克?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美國當初放棄M一8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問題,當時M一8的價格與M一1主戰坦克相近,而且這類裝甲車使用單位少、用途特殊,訂單肯定比一般傘兵戰車要少,價格幾乎是絕對下不去的。不過現時俄國已經在BMD一3的基礎上發展出2S25驅逐戰車,其主炮與T.72的125毫米炮同級,新“傘戰”一類前置發動機的車體,衍生出指揮車、運輸車、防空車、自行火炮都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要改良出類似M一8或2S25的車輛似乎有點困難。如果解放軍有增強空降兵突擊力量的需求,購買一定數量的2S25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能使空降師的戰鬥力更接近機步師的水準。


空降BMD-4裝甲車

  隨著國際形勢趨於複雜,“傘戰”的舞臺可能不止于台灣,由於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在全球的維和任務,或出兵援助鄰近的中亞、東南亞友好國家之可能性很高,傘兵戰車使空降部隊的戰鬥力大幅上升,只要空運能力能解決,中國將可以迅速部署1—2個機械化空降師,對亞洲安全穩定起正面影響的作用。


有關傘兵步兵戰車的一些補充說明


1. 空降兵是戰損率很高的部隊

像二戰那樣的烈度的戰爭,一場戰役下來能生還的空降兵大約是三分之一。對我而言,這樣的傷亡率是不能接受的。A.空降兵的傷亡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在空中被擊斃和被地面設置的反空降兵裝置致死(譬如尖銳的障礙物),對此空降兵完全無能為力、幾乎沒有任何反擊的力量。B.空降兵落地後的集結非常緩慢甚至困難。沒有集結的部隊屬於散兵游勇、是說不上有什麼戰鬥力的,很容易被殲滅。記得我在「中國大陸2008年的災難」一文中就說過中國空降兵在汶川這樣複雜的地形和天氣條件下進行空降是玩命,大概只有解放軍戰士有這個勇氣。最近數字出來了,一個150人的空降兵連進行了傘降汶川,結果空降到指定地點的只有15人,正好是10分之一。看到沒有?空降兵的集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是戰爭,10分之一的集結率是會遭到全軍覆沒的。C.空降兵深入敵後,沒有友軍與後勤支援,沒有重武器,很難支撐超過一天的戰鬥。
2. 空降傘兵戰車是空降作戰的重要突破近代空降兵最大的突破就是空降重武器,尤其是傘兵戰車這項能力幾乎一舉解決上面所有的問題(A,B,C),但是條件是要能夠「人車同降」。如果能夠「人車同降」,那麼空降兵在空中被擊斃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除非正好撞到防空炮兵/防空導彈部隊的槍口上。


如果能夠「人車同降」,只要有車長、炮長、駕駛員三人隨車空降就能很快pick up散落四處的同志而形成戰鬥力,這個過程每減少1分鐘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七名空降兵全員隨車空降固然好,但是能做到三名空降兵隨車空降就是極大的進步,這是最少的要求。




如果能夠「人車同降」,就能做到集結後的減員極小化,透過不斷的演習改進就能達到高度接受的範圍(譬如減員低於1%),這是一個可以不斷努力的目標。總而言之,只要有了機動車輛,一切都好辦了。
3. 「人車同降」是一個完全可行的目標
「人車同降」雖然問題多多,但是困難度並不高,比回收航天員容易太多了。這是一個工程問題而不是科學問題,所以沒有不能解決的理由,只有不願承擔的價錢。
想想看,如果傘兵戰車是以每小時六十公里的速度下降(每秒17米),那麼空降時間也不過一分鐘左右,頂多兩分鐘。ZBD-03的載員艙可容納四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所以容納三名仰臥的乘員是絕沒有問題的,這三名成員(車長、炮長、駕駛員)可以在空投前就被四面的氣囊包裹住,重點自然是下方的氣囊(要特別厚、洩氣的時間夠長)。氣囊洩氣的壓力是可以精確控制的,這有什麼困難嗎?
5.空降兵的奇襲記得有位網友說空降兵的成功主要依靠奇襲,所以空降兵在空中遭受攻擊不是考慮的重點,因此「人車同降」的好處並不多。對此我有不同的意見。空降兵要達到奇襲的目的幾乎是不可能的。空降兵要靠飛機空投,現代的雷達網如此厲害,運輸機不被發覺是不可能的。二次大戰時聯軍曾經用滑翔機成功機降空降兵到敵後進行奇襲,那是因為當時的雷達非常簡陋、木製的滑翔機反射的雷達波很小、滑翔機飛行沒有聲音、又是夜晚...等等才成功。這種情況在現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木頭的滑翔機現代雷達一樣可以探測到,只是探測距離近一點而已。所以空降兵的前途其實是非常悲觀的,因為只有在擁有絕對空優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空降敵後。而且只要敵人的雷達能夠正常工作,以現代的地面機動能力空降兵很容易就被包圍。所以空降兵集結的速度是空降兵能否成功完成任務的關鍵。想想看,空降兵想攻擊和佔領的目標都是戰略目標,戰略目標的附近一定有機動部隊,除非防守的指揮官是膿包。YST 認為空降兵的集結要快過地面部隊難度相當高,多半情形下是送死,我每次看到空降兵都有悲壯的感覺。空降兵的集結速度太關鍵了,這就更加証明「人車同降」的重要性。
這個觀點供讀者參考,這是我的理念但是缺乏實際數據來支持,因為我不是職業軍人。希望有實際經驗的讀者能提供真實的資料,証明在實際情況下空降兵的集結速度能快過地面的機動部隊。...<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xdd0906 發表於 2010-2-9 06:23 AM

现在第二代伞兵战车已经接近完成了呢

senffeequaint 發表於 2010-2-9 08:04 AM

現代空降兵傘降應該是在占據空中優勢之後才會出現,或是小股精銳部隊隱蔽性突擊,傷亡應該比二戰低很多

徐好人 發表於 2010-2-9 10:39 AM

看起來很強悍
我們的國軍真的樣加油了
傘兵  應該很累  加油  國軍弟兄

A1Treasure 發表於 2010-2-9 01:11 PM

在建制系統下, 那個兵那個軍官屬於那部戰車都是固定的. 空降後要散落各地的人與車回歸原建制似乎不那麼容易, 不曉得中俄又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br><br><br><br><br><div></div>

shinejet 發表於 2010-2-9 01:45 PM

不用集結拉, 放牛吃草...XD

戰車的火力似乎沒很大..., 裝甲也不能太厚吧
... 會不會變成空投棺材 = =

gjo4rul4fm4 發表於 2010-2-9 01:51 PM

這個叫坦克唷
這比較像裝甲車吧

goldencheetah 發表於 2010-2-9 02:31 PM

特殊的兵種
特殊的配備
但是還是要考慮泛用性的問題
例如 俄國用來做驅逐性戰車
倒也是不錯的IDEA

xukxuk 發表於 2010-2-9 02:39 PM

現在第二代傘兵戰車已經接近完成了呢
xdd0906 發表於 2010-2-9 06:23 AM http://www03.eyny.com/images/common/back.gif

老大 上次聽你提到艦載機
能不能透點啊

Greenhand 發表於 2010-2-9 03:02 PM

個人認為這人車同降這策略算是可行
不過絕對不能打持久戰<br><br><br><br><br><div></div>

charlysu 發表於 2010-2-9 04:06 PM

看起來比較像是裝甲車
應該叫做裝甲運兵車才對

h110 發表於 2010-2-10 11:09 AM

th。。。。。。。。。。。。。。。。。。。。。。。。。。。。。。。。。。

sadda36 發表於 2010-6-26 09:43 PM

空投傘兵車耶,不過這台看起來很強的說,不知道到敵營之後,後續生存能力不知道強不強

toto0101 發表於 2010-6-26 10:39 PM

文章中提到說  集結的時間很重要   確實很有道理
如果分的太散只會讓敵人一一擊破
再說也必須要有絕對的空優才能大規模的空降
不然無非是去送死   空降後的補給呢?
也許正如裡面提到的   空降兵的未來是滿悲觀的

zaqwsxdsa 發表於 2010-6-27 01:08 AM

這個叫坦克唷
這比較像裝甲車吧
gjo4rul4fm4 發表於 2010-2-9 01:51 PM http://www05.eyny.com/images/common/back.gif

重量只有9頓...

能不能稱為坦克我想不是它的重點...<br><br><br><br><br><div></div>
頁: [1] 2 3 4 5 6 7